光明日报讯 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大学生能力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囿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学本科教育客观存在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一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错位沉香豌番外◈★✿✿。因此,在对法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能力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法学教育具有二重性,即传授法学理论知识和训练法律实务能力凯发k8一触即发◈★✿✿。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需要全面考量法学教育的层次◈★✿✿、现时社会及其未来发展对法学教育的需求◈★✿✿、法学专业生源变化情况等诸多因素◈★✿✿。在我国,法学本科教育主要应当围绕法律实务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致力于培养法律实务人才◈★✿✿。与其他层次的法学教育相比较,法学本科教育要训练学生“由一般到个别”的个案解决能力,指导学生以其初步形成的法治理念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处理相关事务;训练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调查分析能力,帮助其养成注重必要性论证◈★✿✿、可行性分析和进行多方案利弊比较的思维习惯法学◈★✿✿。◈★✿✿。据此,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应当包括:
一是学习能力◈★✿✿。要求法学本科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拓展学习领域凯发k8一触即发◈★✿✿、更新知识◈★✿✿。学习能力是一项基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必须通过学习而获得;创新◈★✿✿、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法学本科学生而言,法律实务体验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是创新能力◈★✿✿。要求法学本科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重调查研究凯发k8一触即发◈★✿✿、比较分析,习惯于透过表象努力探究事物的法律本质,从“个别”法律问题凯发k8一触即发◈★✿✿、司法活动中努力发现“一般”法律规则◈★✿✿、司法经验与规律◈★✿✿。对法学本科学生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帮助其树立创新意识AG凯发k8真人娱乐◈★✿✿,◈★✿✿、明确创新方向为重点,不可揠苗助长,苛求其创新水平;不宜直接将其导入纷繁杂芜的学术争论之中,在尚未学会观察◈★✿✿、比较和缺乏法律实务信息积累的情况下侈谈学术凯发k8一触即发◈★✿✿。
三是实践能力◈★✿✿。法学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能力,如整理案件事实,运用法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适用法律条文,处置法律事务的能力◈★✿✿。“动手能力”与“动口能力”是人们对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形象表述◈★✿✿。其实,法学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非职业培训者对“动手”◈★✿✿、“动口”所理解的那么简单,它还要求毕业生具有实践理性,并在经过较短的过渡后,能够运用法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就具体法律问题提出利大弊小的解决方案◈★✿✿。
四是交流能力◈★✿✿。交流,既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更是法律实践的必要方式凯发k8一触即发◈★✿✿。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必须练就与各种人沟通的能力◈★✿✿。培养法学本科学生的交流能力,重在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和恰当地展示自己,善于使用社会群体语言与社会成员沟通沉香豌番外◈★✿✿。
五是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社会,是社会对学生的总体期望沉香豌番外◈★✿✿。虽然学生来源于社会,在现行高考政策背景下,生源结构基本上不以学校的意志为转移,但学生适应社会的程度,仍应成为判断办学效果的基本标准沉香豌番外◈★✿✿。对法学本科学生而言,要在现行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利用短暂的四年时间训练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除需要以培养前述四种能力为基础外,还需要帮助其树立对社会的信心,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教育其遵守社会规则,尊重社会传统,对社会有所贡献;鼓励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努力拓展适宜从业的领域;引导其明确适应社会的真谛是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的动力来源于适应社会的积极态度,适应社会的效果取决于认识和利用社会条件的能力◈★✿✿。
为了适应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西南政法大学积极探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能力培养模式◈★✿✿。
一是创新实务人才培养方式◈★✿✿。经过多年积累,西南政法大学已经建成“五大平台”支撑的多元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课内实践基础平台”,由案例讨论◈★✿✿、观摩审判◈★✿✿、模拟法庭凯发k8一触即发◈★✿✿、影视教学和实验(实训)等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构成;“课外实务强化平台”,以司法案卷资料库◈★✿✿、实务教学视听资料库为支撑,通过课外播放视听资料◈★✿✿、开展“法律看台”实践教学活动◈★✿✿、举办实务教学系列讲座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效果;“网络学习拓展平台”,利用校园网建立“法律网络实务信息中心”,链接实务部门网址,为学生获取实务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在校园网设立“实务视角”讨论社区,选派教师为学生进行网上答疑;“社会实践训练平台”,以专业实习和暑期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通过强化管理,保证时间与经费,加强校外基地建设等措施,保证了社会实践的效果;“科研水平提升平台”,以指导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法律知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为基本形式,促进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五大平台”,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深化了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的理解,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技能,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注重培育理性思考的学风◈★✿✿。通过打造富有特色的论坛和辩论文化,着眼于对学生语言表达社会人文◈★✿✿,◈★✿✿、逻辑思维◈★✿✿、团体协作◈★✿✿、知识整合等多方面的训练,推动了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能力◈★✿✿。西南政法大学论坛文化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迄今,已经形成以“金开名家讲坛”◈★✿✿、“西南法学论坛”等知名论坛为中心,以“西政青年论坛”◈★✿✿、“毓秀讲坛”等研究生◈★✿✿、本科生论坛为两翼的论坛体系,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沉香豌番外◈★✿✿。近三年来,以本科生为主要对象,举办各种论坛活动692场,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西南政法大学辩论文化萌芽于建校之初辩护律师◈★✿✿。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法庭辩论训练一直是学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为了繁荣辩论文化,学校成立了大学生演讲辩论协会,举办了一系列形式多样◈★✿✿、与本科教学关联性强的辩论比赛,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关注社会的热情,培养了学生注重积累◈★✿✿、理性思辨的习惯◈★✿✿。近年来,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在国际◈★✿✿、国内许多重大辩论比赛中舌战群英,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1999年获“上海第八届名校邀请辩论赛”冠军,2001年获“全国商事贸易模拟仲裁辩论赛”冠军,2002年代表中国参加了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商事贸易仲裁辩论赛”,2003年获“全国首届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亚军,2005年在“模拟联合国大赛”中位居各参赛高校的榜首,大学生演讲辩论协会还于同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百优社团”的光荣称号沉香豌番外◈★✿✿。在论辩活动中,坚持和贯彻“解放思想沉香豌番外◈★✿✿、发扬民主◈★✿✿、尊重科学”的学术理念,提倡“积极开展各种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探究经济社会发展及民主法制建设问题,鼓励学生审慎思考◈★✿✿、大胆交流,帮助学生形成不盲从沉香豌番外◈★✿✿、不偏激的实践理性◈★✿✿。这种自由与创新的氛围培育出了一大批既不乏“动手”◈★✿✿、“动口”能力又鲜有“匠气”的法学专业人才◈★✿✿。
努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其主要着力点是培养本科学生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法学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模式,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法学院校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